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搜索
 
 

结果按:
 


Rechercher 高级搜索

最新主题
» how to buy facebook fans xj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三 八月 03, 2011 10:21 pm 由 游客

» I have nook questions...it's about google books?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三 八月 03, 2011 10:21 pm 由 游客

» buy facebook fans and likes f7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三 八月 03, 2011 1:18 pm 由 游客

» How does the HD 3650 compare with the HD 4650?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三 八月 03, 2011 1:12 am 由 游客

» 巧用Flash做网页背景音乐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二 七月 06, 2010 5:14 pm 由 caohongyu

» 再谈DW中文缩进实现技巧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二 七月 06, 2010 5:14 pm 由 caohongyu

» 网页编辑工具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二 七月 06, 2010 5:12 pm 由 caohongyu

» 网页制作指南-网页的类型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二 七月 06, 2010 5:10 pm 由 caohongyu

» Dreamweaver技巧之精确定位网页各元素位置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周二 七月 06, 2010 5:08 pm 由 caohongyu

相册

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
合作伙伴
免费论坛

免費論壇

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

向下

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 Empty 品茶论道 (茶文化你知多少?)

帖子  孺子牛 周一 六月 07, 2010 8:32 pm

中国茶道




 (一) 唐时的基础  我国的茶道是到六世纪(唐朝)时陆羽集前人之大成,再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写《茶经》,进而推广传播,才奠定了茶叶今日之基础。陆羽的《茶经》分为三篇(即上、中、下三卷),而事实上是分为十章如下:一之源:茶的起源;二之具:制茶的工具;三之造:茶的制造(有关之工具、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淘汰,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,其制造过程、方法、情况均有所不同);四之器:制茶的器具;五之煮:茶的煮法(至于煮与饮,因茶叶改为冲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,所以仅有〞饮〞聊具参考价值。)六之饮:茶的饮法;七之事:茶的历史;八之出:茶的产地;九之略:茶的概略;十之图:茶的挂图。
  
  以下仅就《茶经》之内容作一简要的探讨──
1、从前的固型茶,成以后是又乾又硬,要煮用时必须先用以火烤。
2、烤时持茶近火,经常里外翻转;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,则烤至火气透为止;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,则烤至柔软舒展为止。
  
  3、烤过后,又须加以研碎;其粉末如米粉者方为上等,如细角者为下等。
  
  4、煮茶时之炭、薪规格:(1).木炭为佳─如桑、槐、桐、枥之类。(2).坚薪次之─膏多之木或无用废材不用。a.膏多之木:如柏、桂、桧。b.无用废材:指朽腐之木。
  
  5.煮茶之水,用山水者上等,用江水者中等,井水者下等,总之须用活水。
  
  6.煮水标准:
  
  (1).第一沸:水沸之程度,如鱼目而微有声;使水合乎茶之量,以盐调味。
  
  (2).第二沸:容器之边缘,泉涌如连珠,水泡上升;酌水一瓢,以竹筷于水之中心回旋搅和,量粉末,投至水之中心。
  
(3).第三沸:如腾波鼓浪,煮至翻滚;取所酌之水止之,以育茶
之华,并将火移开。
  (4).过此以后则不可饮用。
  
  7.饮茶之法,趁“热”为之,边煮边饮。
  
  以上为陆羽所力倡的“茶道”,也是唐朝时集大成的饮茶方法,成为我国茶道最原始、最具体的指导原则,然而到宋朝时便革去一大部份。
  
  (二) 宋时的讲究
  宋朝饮茶的习惯,基本上固然依循唐时的准则,却从高雅的享受中去谋求发扬光大,尤其士大夫阶级争相讲究茶品、水质、火候、茶具、煮法、饮用之效果。此时“饮茶”习惯已成附庸风雅之士聚集的原动力,藉茶吟咏,各机其妙,甚至评茶论器,名目、花样百出,蔚成风气,因此“斗茶”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。
  “斗茶”交战时,以三件事来分优劣:一为茶、二为水、三为茶具,彼此夸耀其优点(品种、采摘、制作、来源、水质、成份、质料、特色 ),优则称胜。
  
  (三) 明时的改革
  可是唐、宋这套饮茶的准则,到了明时,固型茶惨遭潮流淘汰,改为以散型茶为主,煮茶也改为泡茶,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,只注重茶品、水质、茶具,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;尤其对水质讲究到极致,除了使用泉水、江水、井水外,还风行雪水、雨水,甚至于露水、竹沥水。
  
  民间所盛行之“功夫茶”,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后的产物,且不再以大壶冲泡,而崇尚小壶泡法(重品茗、忌牛饮);对茶器、茶具之讲究,要求陶、瓷、紫砂土质良好、制作精巧、造型高雅,因此在官方及民间的推波助澜下,成就了傲视国际的“陶、瓷艺术文化”,其中以“景德镇”的瓷器与“宜兴”的紫砂茶具享誉中外,间接地提升尔后“饮茶文化”走向精致化与生活化。

孺子牛

帖子数 : 8
注册日期 : 10-05-28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